《宁波机关动态》2015年第4期“思想漫谈”选摘:赶不成学问

来源:

时间:
                                                                                                励茂祥
 
        世界上不存在毫无意义、蕞尔无用的学问,除非掌握者是一个心智失常的人。撇开改良社会形态、推动社会进步的事功价值不论,任何学养对于学者的修身、养性、怡情,拓展眼界与胸臆,增进睿智与理性,或多或少具有改善、充实和提高的生态效用。学识学识,学而识之,定然会学有所值,学有裨益。
        欲想真正做点学问,必先屏弃许多陋习,如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如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如不求甚解,只图皮囊;如临渊羡鱼,三天打渔四天晒网;如贪得务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诸如此类,均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忌,注定是学不成做不好真才实学的。这方面,历代大学问家述之备矣,就连匡时济俗、治国安邦的老人家,在倡导作文新风尚、大兴调查研究的时候都诲之谆谆了,无须我等藐予小子再去赞弹一言。
       社会跨进二十一世纪,一股学习快餐化、学问市场化的歪风发自学界,席卷东西南北,劲吹各校、各系、各专业的莘莘学子和社会上有志做一辈子学生的彬彬儒子,引发了我的密切关注和深度考诘,那就是“赶学问”。流行什么学研什么,时尚什么撰写什么,阅读思考,探赜索隐,始终凑合“新浪”的节拍,如同市井赶集、好事者围观好戏、顽主赶场子似的,与时俱进,不甘落伍。古装戏说的历史剧旁门迭出,鬼魅一般借尸还魂,观众们就索引汉武帝、盛唐、前清的历史。中华民族正在复兴,正在和平崛起状,爱国者亟转着向文化寻根,企图从祖先那里寻找泱泱大国的历史凭据。易经研究爆棚,笔者找来所谓的专刊阅览,纯属插科打诨,压根就不沾学问的边儿。科索窝、海湾战争引爆后的那几年里,男人们个个俨如将帅,对导弹、航母如数家珍,什么军事发热、兵器发烧全来了。易中天如日中天,于丹朱颜不衰,人们赶紧拜谒诸子百家、三国君臣,聚讼纷纭,谤誉于道途。刘心武写小说江郎才尽,溜进大观园竖起了红学,虽然不乏武断和臆测,但也传递出零星有价值的信息,旋即有人继踵跟进。这是在做学问吗?非也,这是在赶做学问的时髦,我简称其为“赶学问”。
       工于计算和算计的精明人平时计划慎密,目的性明确,对待每一个事物,总是喜欢拷问一下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为一种积习、惯性和思维定势。他们在读书问题上抱怨自己浪费青春,读了太多可读可不读的书,片面关切读书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期盼能够拨冗见轻,立竿见影。这,大概就是赶学问思潮的心理潜因,也是赶学问群落的构成主体。
       在我看来,读书跟生活一样,不能一味追求精致化。这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倘若把全身的血肉压榨得一干二净,那就精致成一副干瘪的骨骼了。精肉精到了极点叫骨头。终日饱啖金肴玉馔,不沾五谷杂粮,汲取的全是精制作、深加工的食物,人的健康状态必定有虞,寿数必定缩短。把精致推向极致,势必抹杀人生的随和、宽容、厚道和生动,使人望而生畏、生厌、生忿,视若瘟神,避之莫及。没有泛泛之交,如何结交到堪予推心置腹的挚友?懒得博览翰林,姑且不提知识面的拓宽问题,怎么博取文化精粹?马耳东风,听不进乡谚俚语、土话俗语,焉能催生格言谠语?人生智慧的源泉由禀赋悟性、读书学习、社会实践三大股构成,同样的人生履历固然会有深浅程度不同的收益,但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欠缺的人天份再高,也只能是一头天才的蠢驴。
        代数有分母与分子的商数关系,我们读书做学问也充满了分子与分母,迫使我们作出时而主动时而被动、时而睿智时而弱智的选择,使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犹如金字塔,顶尖过后以消亡告终。金字塔的光芒聚焦在塔的尖顶,可是谁敢断言,金字塔诺大的底座是可有可无的?
赶学问的过程及其结果不难预期。察其过程,阅读的是东拼西凑、支离破碎的懒人读物“选刊”、“文摘”之类,查考的是鼠标一点就灵的百度、谷歌、天涯。究其结果,趋步亦步,人云亦云,仅供饭后茶余的谈资,只增应景场合的笑饵,至多是沙龙组织的漫话式的即席发言,深入不了,展开不得,要不就露馅了。没有独立的思维、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更不可能围绕自己独有的立论而开展言之成理和持之有据的论证和阐述,自然也别遑论形成一家之言了。
        学坛上此番景象,跟流行乐坛香港那些非实力派的歌手如出一辙,本质上没什么两样。以包装掩饰平庸,看上去很美,拆除了发型、衣款、音响、灯光、伴舞,请君援嗓清唱一曲,一个个立马就蜕变成了周杰伦,简直不堪入耳。然而,港仔台妹是为了图谋生计,还想生存得优越一点和快活一些,尚且情有可原。作为在岗履职的官吏、医生、教师,还有白领、金领、粉领和方领、圆领、椭圆领的,又去赶什么场子,凑哪门子热闹呢?哦,细析起来,他们也是有利可图的——附庸风雅,沐猴而冠,满足一下物欲以外的精神需求。只是,这样的精神需求不仅品位偏低,还因为羼杂着虚伪的要素,让自己的人格承担了很大风险,实在得不偿失。
       “赶学问”的还另有其人,除了上述装潢需求的所谓文人和业余文人,还有耍笔杆子的文刀客。给领导起草讲稿,你总得揆情审势,依据时政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把地方工作、行业特点和部门事务与学界的前锋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捣鼓出若干使领导错彩镂金的佐料,有的还属于理论界裁剪下来的边角料。这项形象工程实施难度不大,工艺要求不高,稍具文化底蕴的文人唾手可得,如烹小鲜。可是在领导看来赏心悦耳,登台时似乎高屋建瓴,经纶满腹,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捉文刀的玩家们事半功倍,鹦鹉们学舌足已管用。
        笔者俭腹高心,学无斩获,滞留在学问的皮毛罢了,远未深入肌理,仅有学品尚存一优:不赶学问。是的,赶出来的学问只供卖弄,买家无非是那些解决文化温饱问题的快餐客户。惟有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独伴青灯阅黄卷,才能安心宁神的主儿,收获的点点滴滴才有以资汲取与鉴赏的可能,起码会有本人自行收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