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它从被人类发现到走向灭绝不过50年

图2:约翰·古尔德绘制的褐兔袋鼠

褐兔袋鼠的体长大约50厘米,体重约为3千克,当它沐浴着夕阳安静地吃草,你很难看出这个小毛球竟是袋鼠家族中的跳高能手。约翰·古尔德曾在《澳洲的哺乳动物》一书中记录了他与褐兔袋鼠的亲密接触。

那时,他带着两条猎犬在南澳大利亚的平原上狩猎,很快锁定了一只独自生活的褐兔袋鼠。但是,这种小动物正应了那句古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当猎犬靠近到一定距离,它突然察觉了危险,以惊人的爆发力和速度飞蹿出去。两条猎犬紧随其后,穷追不舍。

当褐兔袋鼠逃出了大概400米,它突然间一个翻身向古尔德的方向冲回来。眼看扬起尘烟不断逼近,古尔德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地。也许因为适应夜间生活,褐兔袋鼠的视力似乎不太好,直到与人类的距离缩短到6米以内,它才惊愕地发现了古尔德,急忙应变。古尔德也吃了一惊,他的头脑飞速运转,猜测袋鼠到底要从左侧还是右侧逃跑。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在这危急关头,褐兔袋鼠没有转弯而是加速跳起,划出一道高高的抛物线越过了他的头顶,最后落到地面。

褐兔袋鼠的跳跃高度接近1.8米,对于体型与野兔相仿的动物来说无疑是一项壮举。可悲的是,如此近的距离给了古尔德举枪射击的机会,在猎枪和猎犬的双重攻势下,褐兔袋鼠被杀死了。

图3:跑动中的褐兔袋鼠

以约翰·古尔德为代表,19世中期以后,许多标本采集人、自然博物馆争相搜罗褐兔袋鼠的标本,由此引发的狩猎活动威胁着袋鼠的生存。人们很快发现,这种小动物虽然外表酷似野兔,但对人类的戒心远不及野兔,繁殖速度也比较慢。同时,它也不像野兔一般挖洞生活“狡兔三窟”,休息时,褐兔袋鼠会在灌木丛等隐蔽处铺搭一块“垫子”静静地坐在上面,如此“草率”的隐蔽方法很容易被猎犬发现。

图4:褐兔袋鼠标本

被西方人发现并记录后不足50年,褐兔袋鼠的数量快速下降。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农场、牧场不断增多,烧荒活动破坏了大平原的天然环境,牛羊等家畜践踏植被,啃食牧草,使褐兔袋鼠食不果腹。同时,人类引入当地的家猫和赤狐过度繁殖,演变成褐兔袋鼠新的天敌,对其种群造成了危害。

1889年,应澳大利亚博物馆的需求,标本采集人贝内特(K. H.Bennett)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采集了一只雌性褐兔袋鼠标本,这批标本售得了5先令的高价。——这竟是人类对这个物种的最后记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